多地開啟“雨雨雨”模式 環境監測助力汛情預警
前幾天,我國迎來了夏天的第四個節氣——夏至。夏至的到來意味著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,且緯度越高的地區,白晝時間越長。
至此,我國正式迎來了高溫炎熱且悶熱多雨的夏季。處于我國江淮一帶及長江中下游地區,夏季高溫伴隨著陰雨不斷的梅雨季,“蒸煮”模式可謂是“一鍵開啟”。
眼下臨近端午節,各地出游人群規模想又將迎來新一輪的增加??ㄔ诿酚昙竞拖闹烈阎恋臅r間段內,大多數網友關心的可能不是交通問題,變臉的陰雨天氣,一場大雨就能將原本計劃好的行程安排化作泡影。那么,近期天氣狀況如何呢?近日,中央氣象臺持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,預計22日-25日,我國貴州至長江中下游一帶將遭遇入汛以來強降雨過程。
“雨雨雨”模式不只出現在江南地區。用心的網友只要在網絡上輸入“汛情”等有關字眼,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,不管是中部還是中西部,近期多地的暴雨、洪澇、汛情等有關新聞即絡繹不絕,仿佛鋪天蓋地般地涌現。此時你會發現,各地似乎都泡在了夏季的雨水當中,降雨成為入夏的“主角”。
我們再來看一組的統計數據。據水利部統計,截止到6月22日,今年共有16個省區198條河流水位過警戒線,多于常年同期水平,預測今年長江中下游汛情形勢不容樂觀。
看到這里,不少網友們都開始不淡定了,如此大規模持續性的強降水天氣,我們該如何有效應對呢?別慌,身處現代化的社會,我們自有妙招加以應對。
在這其中,不管是在天氣預報亦或是汛情預警過程中,環境監測技術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。具體來看,對于天氣預報大家也不陌生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,安排活動前都需要了解接下來的天氣狀況,這些天氣預報的有關信息甚至可以預測到小時以內,方便人們的出行安排。能夠獲取準確的天氣預報信息,氣象站、氣象衛星、傳感器、照度計、溫濕度計、風速計等各類環境監測設備對天氣狀況進行實時在線監測是關鍵。
(本文內容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)